许鸣鹤在《我独自生活》上所展示的,当然不是他的真实生活。

    这个节目要做出效果,主要走两个路线,一个是既视感,另一个是新鲜感。简单一点说就是,要么让一些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要么让人感受到“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前者,许鸣鹤主要是演绎了一个人的时候夸张的“节能模式”,以及用戴上和摘下平光镜作为切换“自带光环的在家工作状态”与“行尸走肉的生活状态”的开关,独自一人的时候提不起劲,为了专心工作搞出一些仪式感,这么做的人不是绝大多数,但肯定也不是很稀少。

    他做的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职业,他要了解自己的受众。

    展现在摄像机前的Excel表格也是这个道理,一首歌曲的“时代感”取决于当时的创作环境,也取决于当时听众的需求。20世纪的歌曲往往是越古早旋律越缓慢,编曲也比较简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制作设备和音响设备都没有办法消化太精细的东西,21世纪连修音技术都炉火纯青到能给KTV水平的人修出歌手水平的唱功,什么样的音乐想做都能做出来,重点就放在了听众身上。

    “在把歌曲带给大家之前,我要作为听众评价它们,”许鸣鹤解释,“最满意的还是《金达莱花》。”

    节奏很强,但并不嘈杂吵闹,人声轻柔的时候乐器声也轻柔,乐器起来的时候人声也起来了,不仔细留意的话不会注意到背景,而许鸣鹤的声音是外柔内刚的类型,有力度又不刺耳。

    许鸣鹤在通宵工作后疲惫的凌晨听过,在嘈杂的地铁上戴着一般音质的耳机听过,在赶通告的保姆车上听过,当然也仿照了演出现场听过环绕声,感觉都很不错。这个时候屏幕上的表格被消掉了一块马赛克,露出了名为“金达莱花”的行表头,对应的场景里面,有着一连串的高评分。

    “但是想休息的时候听音乐的话,这首歌就不太合适。”许鸣鹤说。

    “这首**……”后期消音了许鸣鹤口中的歌曲名字,“安静一点的场合听比较有感觉,环境吵一点很多东西都听不清了——我放自然白噪音试试看。”

    他点开了一个“场景音效”的文件夹,将里面下载的的环境音用音响公放,接着又戴上了耳机,开始继续做歌曲评估。

    演播室嘉宾们:还能这样?

    看了节目的观众:还能这样?

    许鸣鹤:不找个看起来很靠谱的理由比如“我更适合站在听众的角度评估歌曲”,我怎么在创作上糊弄过去?

    关于为什么这样做,许鸣鹤的解释冠冕堂皇。

    “我个人更喜欢直接用声音与听众的鼓膜碰撞,但我的大部分粉丝是用智能手机听歌的,在上学上班的路上,在晚上写作业或者加班的时候,从道理上讲这是不利于集中注意力的,但不是有那种时候嘛,不听歌也集中不了。”

    观众:对对对。

    “如果我自己在这些场合下,都不觉得自己的歌曲能带来听觉上的享受,那么发行以后得不到喜爱,就不是取向差异或者反省不足的问题了,是‘我出作品的时候就没有考虑的人,果然没有认可我的作品’。”

    观众:对对对,不过这么敢说也是可以的吗?

    许鸣鹤:当然可以啊,现在我的团欺人设主要就在偶尔语出惊人,来个实际上无伤大雅的所谓“作死”行为了。

    “现场演绎的效果和用耳机听音源的效果,我想挑战一下兼顾。”

    这一回同意在《我独自生活》中出镜的河铉雨:“最早还以为和你合作是接了另外一种工作,现在变得很有挑战性了。如果要做取舍呢,你会怎么选?”